close

 

《幌馬車之歌》【增訂版】,台北:時報,1991初版、2004增訂,藍博洲。




 

  花了一點時間讀了此篇文章兩次,第一次讀完時,腦海中是混亂與人物無法釐清。此文章有所謂的時間性,要是不小心恍神,就會常有「咦?怎麼會跳到這?」的驚嘆。第二次讀的同時,隨手準備了筆,做了一點整理,人物、時間、事件等等……。如此,就方便看這篇文章了。

 

  也因為這篇文章,跑去買了人生中第一張電影原聲帶。《好男好女》電影原聲帶,在找的時候花費了一點功夫,後來在二手唱片行找到了。因為是網購,也使用了人生第一次的ATM轉帳。寫一篇報告,就用了兩次的初體驗,算是額外的收穫吧。

 

關於這篇報文,是學生目前讀本裡讀過中最喜歡的一篇。學生認為此篇確實是報導文學作品,雖然在讀的過程一直有種在讀小說的錯覺。很明點的幾個特徵: 1.採用了真實資料 2.內容以資料拼貼,較少個人的書寫 3.很冷靜的旁觀,較少批判 4.好的報文是會借用小說的技巧。對於作者取材方面,收集了時間性較久遠的,較沒有所謂的時效性,也是個很特別的。

 

<幌馬車之歌>是個屬於時代的悲劇,讀完以後不免有些憤慨,這些心情卻只能像風吹一陣般,逍綜即逝。歷史的悲劇可以留下;不可以重蹈覆轍。當時的年輕人是多麼的有活力、有理想,相較於現在的年輕人,有點望塵莫及了。<>文中的人物是真真實實的存在過,請大家別抹煞了當時他們的用心。

 

  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再<>文中,都很清楚的描寫了出來。那種肅殺、混沌之氣,現在體會不到,導致許多人跟本不明白台灣現在的情況是多麼的珍貴。 我們正好閃躲過那樣一個恐怖而不理性的時代,不僅也要懷疑今天大家享受的民主、自由(言論、思想、行動…)是不是奠基在這些菁英的屍骨忠魂之上,實在令人汗顏。基於這一丁點的思考和認知,我們確實應該好好的正視一下,先民的歷史和足跡,多去體恤和瞭解前輩為後人所做的犧牲,其價值和意涵的所在。

 

前人種樹後人乘涼;現在大家都習慣於當後人,相對於樹是越來越少。請保有一點熱血的精神,去做個前人。當種樹者多時,大家會更好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