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演:伍迪艾倫(Woody Allen )
片名:曼哈頓(Manhattan ),1979
與其幫曼哈頓寫一篇沒有深意的影評;恰似自己住進城市時的美好幻想讓我更蠢蠢欲動。
學馴沒有目標的漫步在那城市的街磚,尋找某些錯過或即將開始的邂逅,邂逅的不再只是女孩;阿軒42歲的愛情史老練般的手法像電視台編劇一樣,交往17歲少女,那稚嫩青春單純的愛戀彷彿成了空白的劇本,世俗年紀上的道德價值縱使不段的催促結束;尋回會是優良的讚美對待交安剩下的愛情靈魂,漫漫路途有個終點,交安希望直接走向那沒有綠意的墓地;茗川那疊匿名信座落黃昏曼哈頓城的小店,架上的黑標印上「到不了」;很難想像我在曼哈頓遇上一位短髮女孩,幻想長髮與氣質全都成了黑夜城市街燈撒下的種仔,萌發出的是那朵短翹滿刺的甜蜜。我想遇見那位短髮女孩。
(以下來自光點)
本片被譽為伍迪艾倫從影以來最重要的作品,巧妙詮釋這都市性愛和握手一般平常的男女關係。
深愛紐約幾近瘋狂的伍迪.艾倫以他那招牌神經質口氣,一再修飾自己口中的紐約定義,並宣稱無論在什麼季節,紐約只應該存在黑與白兩種顏色,隨著蓋希文(George Gershwin)的音樂節奏跳動。很顯然地,伍迪.艾倫是把銀幕當成信紙,將《曼哈頓》拍成一頁寫給紐約的情書。
故事的主人翁是四十二歲的知名電視台編劇Isaac,他的妻子Jill為了另一個女人與他離婚,而他則開始與十七歲的高校嫩妹Tracey交往。某日Isaac認識了一名新聞記者Mary,兩人從針鋒相對逐漸演變成天雷地火,可惜Mary卻是Isaac的好友Yale的秘密情婦……一群紐約客看似不斷為自己製造一些真實而不必要的神經質困擾,其實是以此逃避面對更棘手、更麻煩的大問題。伍迪.艾倫以本片正式邁入成熟圓滿的高峰期,片中人性思考層面相較以往作品更顯平和寬容,風格調度上也更為揮灑自若。
《曼哈頓》如今已然成為一種品牌,一種生活態度,一種個人美學。事實上,本片可視為伍迪.艾倫「格式化」美國電影中的紐約印象,予以重新定義的指標性作品。例如影集《六人行》中那位性格龜毛嘮叨又與女學生談過戀愛的男主角羅斯,就與Isaac同樣有一個同性戀前妻;又例如《慾望城市》的女主角凱莉老是在新舊愛人間舉棋不定,也與戴安.基頓飾演的Mary在性格上有不少相似之處。至於飾演Tracey的瑪莉.海明威則以羅麗塔式嗓音及充滿層次感的複雜詮釋,成功奠定伍迪.艾倫往後作品裡辨識度極高的「純真金髮妹」形象。值得一提的是,伍迪.艾倫除了在片中透過Isaac之口,公開宣稱柏格曼是當下影壇唯一的天才;個人私生活與片中兩性關係的相互辯證,也與柏格曼透過創作反射、修正、彌補私人情感態度的作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