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Anna Karenina (2012)129 min - Drama - 16 November 2012 (Taiwan)
IMDb Ratings: 7.0/10 from 13,823 users  Metascore:63/100
Director:Joe Wright

導演創作列表:

安娜‧卡列妮娜 Anna Karenina 2012
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 Hanna 2011
心靈獨奏 The Soloist 2008
贖罪 Atonement 2007
傲慢與偏見 Pride and Prejudice [2005] 2005
 
所有的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,每個不幸家庭都有他自己的不幸。當安娜千里迢迢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,去幫助挽回她哥哥的婚姻危機時,她絕沒有想到,這趟旅程會造成她自己婚姻的不幸。
 

小說、電影或戲劇的文本彼此跨界成為一種趨勢。經典的小說改編電影的呈現,完全表現出另一種作者的美學;2012年導演用了他期待的方式表現了另一種小說跨越電影的美。萊特,「我喜歡嘗試以不同形式來說故事。我在拍《傲慢與偏見》和《贖罪》時最開心的就是,這兩部片都有很大的部分在同一個場景拍攝,於是在創意的發揮上有了極大的空間。我當時想,如果我要將《安娜‧卡列尼娜》集中在同一個場景,應該是什麼又是在哪裡呢?」(開眼電影)如此,醞釀出了一部有「電影劇場」又「文學改編」的電影。

不得不說,劇場形式的電影表現非常吸睛,但於故事情節的表現上因為「國情」問題,筆者的感覺是「希望快點略過進入故事情節」,這牽扯到另一個問題,文學到電影的過程;克勞德˙布雷蒙曾經說,普遍的看法是,每個敘事都包含一個「具有自律意義的層面,該層面有一個可以從全部信息中分離出來的結構,即故事。因此無論什麼樣的敘事信息……都可以從一種媒介移置到另一種媒介,而不失其根本屬性。」

簡單的說文學→電影劇本,但是導演用劇場導演→電影劇本。當然是非常有特色的方式,劇場的表演更簡單有力去加強敘事安娜的內心甚至整個環境氛圍。譬如,當安娜與佛倫斯基的不倫關係成為眾人皆知的事情,劇場便將上流社會對於此行為的鄙視表露的更為明顯。或許我們也可以這樣說,小說的寫實主義的共感經驗消退了許多,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著重技巧、感官式的美學態度。

電影中將安娜回到聖彼得堡看自己小孩的情節:寬大的房間中空無一物,而聚光燈打在塞饒沙躺在床上,而安娜緩緩走進……。

又或著小說最後,「他痛苦的來回徘徊,盡量不讓自己看到鐵軌。因為這會讓他想起那天,想起他像一個瘋子趕到火車站廠房時,她在他腦海中留下的最後印象:他看見她在桌上不害羞的向生人伸開的、血跡斑斑的身體,向後仰的沈重的頭,她臉上是半張開的紅紅的嘴,臉上凝固著一種奇怪的,在嘴唇上顯的可憐、而在睜開不動的眼裡顯的可怕的表情,似乎是用這個表情跟他說出一句話:『你會懊悔的!我要懲罰你。』」(文學天地)在電影的開始已經巧妙的做了隱喻,甚至有點嘲諷的敘事。安娜下車被一位全臉黑漆漆的火車工作人員嚇到,隨即發生了慘劇工人死於火車下。安娜這時和弗隆斯基與他母親三人議論紛紛。

安娜說「難道沒人可為他做點什麼嗎?」

弗隆斯基隨即上前,拿出他所有的錢捐獻給站務人員。

這是一個有趣的文學過渡到電影的過程,弗隆斯基在情節上是吸引安娜,卻也將人物之下的作者給隱隱表現。當然,筆者認為這段有點諷刺意味隱含其中。我們還是可以讀出故事情節,但感官上讀出的卻有強烈的「導演認為的《安娜˙卡列妮娜》」的關於「愛」這件事。

電影形式是受考驗的,以至於過多的心力是在處理「形式」而小說到電影的部份就略顯不足(當然誰叫他是世界經典小說)。


延伸閱讀:《安娜‧卡列尼娜》關於電影《安娜‧卡列尼娜》演員小說翻譯《安娜‧卡列尼娜》

在托爾斯泰時代的東正教社會,提離婚只能有一個理由,就是夫婦一方有姦情,被離的人,將不准再婚,也沒有撫育小孩的權力。而社會對男性的寬容,也使女方婚外情處理起來非常殘酷。這就是為什麼阿列克塞和安娜,都無法確切提離婚。(文學天地)

資料參考:IMDb、圖片援引自網路(如有侵權煩請告知隨即刪除)Picture quoted from the network、開眼電影、世界電影研討會。

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

arrow
arrow

    Da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